時針指向凌晨兩點,下士張振遠還在輾轉反側。
就在前一天,張振遠被正式任命為“雷鋒四班”第18任班長。
一切來之不易。張振遠先是和5名戰(zhàn)友同臺競爭,勝出后又經(jīng)歷了半年代理班長的考察。
失眠,是因為壓力太大。這個班是南疆軍區(qū)部隊響當當?shù)?ldquo;雷鋒四班”。夜色中,張振遠不用睜眼,對宿舍里的布局也一清二楚。9次集體二等功、33次集體三等功的榮譽獎牌掛滿了墻壁。上級配發(fā)的專屬榮譽柜“站”在門的左側,那面“學習雷鋒模范班榮譽稱號”錦旗掛在其中。“一定要把這份榮譽保持和延續(xù)下去!”他在心里對自己說。
上任第一天,張振遠把榮譽柜里那本泛黃的《學雷鋒日記》又拿出來翻讀了一遍。1972年組建之初,該班把“學雷鋒、當標兵、做模范”作為班魂。1979年,從膠東半島整建制移防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,四班前輩帶上了“理發(fā)箱、修理箱、節(jié)約箱”3件傳家寶。1988年秋,幫助駐地受傷農(nóng)民劉利民采摘20噸香梨,建成24平方米地窖。1994年夏,剛上二年級的維吾爾族姑娘熱汗古麗失去雙親,四班戰(zhàn)士成了她的“家人”……
“50年來,一件件、一樁樁的實事,使四班在戰(zhàn)友和駐地群眾中有口皆碑。”張振遠說,其他班的戰(zhàn)友總羨慕“雷鋒四班”榮譽多,真正了解后就會明白榮譽個個來之不易。
上世紀70年代修鞋、80年代開荒、90年代助學、進入新世紀以后修理家電……這50年,四班學雷鋒做好事的方法也跟隨時代腳步不斷變化,F(xiàn)在,理發(fā)箱、修理箱、節(jié)約箱已經(jīng)被助農(nóng)信息平臺、政策宣講一本通、愛心回收箱所代替。
50年來,“雷鋒四班”從坦克班變成裝甲步兵班再變成合成班,在各級軍事比武和國際賽事中奪得87個第一。
如今,團里軍事訓練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,同處一條起跑線上的其他班也在努力趕超,“雷鋒四班”想要保持領先不容易。
怎么擔起榮譽班班長這副重擔?怎樣在新時代把雷鋒精神傳承發(fā)揚好?這些問題,擺在張振遠和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友面前。
“長期的學雷鋒實踐已經(jīng)給出了參考樣本。”“雷鋒四班”所在的裝步一連指導員段偉超說,“我相信,這些有活力、有想法、能吃苦的戰(zhàn)友,一定會交出新的優(yōu)異答卷。”

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注重立足崗位學雷鋒,勇當軍事訓練排頭兵。圖為在國際賽事中該班戰(zhàn)士駕駛步戰(zhàn)車突擊的場景。
今天,我們如何學雷鋒
——來自南疆軍區(qū)某團“雷鋒四班”官兵的感悟
■范學龍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強 特約通訊員 董云杰 趙治國
信念的能量
“不是不知道累,而是心中有信念”
“智慧培育理想,汗水澆灌希望,信念傳遞能量。”這是“雷鋒四班”第17任班長張波寫在《學雷鋒日記》中的一句話。
張波接任班長時,恰好趕上連隊即將參加高原適應性訓練。上了高原,全班人員該咋帶,學雷鋒活動能不能開展……幾個問題一起涌上心頭。
“無論到哪兒,雷鋒精神都不能丟。”一番思索后,張波開始查找相關資料。不久,一份涵蓋日常管理、適應性訓練、助農(nóng)愛民等內容的計劃初步形成。
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,氧氣稀薄,戰(zhàn)友們體力消耗很大。連隊駐訓營地建設的進度減慢,但距離規(guī)定完成時間越來越近。張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帶領“雷鋒四班”采取了笨方法——減少休息時間,只要身體狀態(tài)稍稍恢復過來就趕進度。
信息傳遞著能量。完成自己班帳篷搭建任務后,“雷鋒四班”的戰(zhàn)士馬上分散到其他班幫忙。下士黃立東說:“不是不知道累,而是心中有信念。”
高強度勞動了一天,張波明顯感到身體不適。晚上,他拖著疲憊的腳步逐人檢查體溫,督促服用高原藥品,直到全班戰(zhàn)友睡下后才躺下。
逐漸適應高原環(huán)境后,連隊接到任務——選派一個班到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展開為期一周的適應性訓練。連務會上,張波主動請纓受領了這項任務。
車輛不能到達訓練地域,給養(yǎng)、御寒物資等全靠戰(zhàn)士自己搬運。到達山頂后,張波立即帶領全班挖“地窩子”。用片石壘成立柱,用防雨布遮擋頂部……一個臨時駐訓點搭建完成。訓練展開后,張波組織大家輪流講雷鋒當年的精武故事提振士氣。
適應了高原常態(tài)化訓練后,張波和戰(zhàn)友們又坐不住了。經(jīng)報請批準,“雷鋒四班”在臨時駐地搭起了“便民服務點”。
每到周末休息時間,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的身影就出現(xiàn)在駐訓地附近的學校、敬老院中。一段時間后,當?shù)厝罕姸贾烙袀“雷鋒四班”。

翻開相冊,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,已成為該班戰(zhàn)士爭取新榮譽的動力源泉。
大愛的胸懷
“無論時代怎么變,服務人民的初心不變”
張波提干入學前,推薦張振遠擔任“雷鋒四班”班長?紤]到張振遠兵齡較短,連隊黨支部決定讓他暫時代理班長職務。
交接工作時,張波與張振遠重溫了“雷鋒四班”的歷史。邊看邊聽,張振遠的內心再次被一種大愛充盈著。
2002年冬天,第10任“雷鋒四班”班長趙蘭欽收到一封信。寫信的小女孩叫孫海燕。一場意外車禍奪去了小海燕父母的生命,正讀小學四年級的小海燕被迫輟學。
趙蘭欽和戰(zhàn)友們決定資助小海燕完成學業(yè)。之后的10多年,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換了一茬又一茬,但他們對小海燕的資助雷打不動。
上百封往來書信,見證了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和小海燕之間的深情。如今,這些書信被新疆軍區(qū)軍事博物館收藏。
“理發(fā)推子會使喚,修理工具常操練,走路經(jīng)常低頭看。”這說的是“雷鋒四班”傳承的老3件寶——理發(fā)箱、修理箱、節(jié)約箱。
然而,在一次便民活動中,他們帶去的這3件寶竟然沒發(fā)揮多少作用。
那天,修理箱、理發(fā)工具擺了一整天無人問津。好不容易來了一位需要幫助的群眾,但他要修的是一輛電動車,該班戰(zhàn)士看了半天沒敢拆。
時代在進步,人民群眾的需求也跟著在改變。這次街頭“遭遇”引發(fā)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集體思考:學雷鋒必須緊跟時代步伐。
思路一變天地寬。一次,團里組織“雷鋒四班”前往乃門莫敦村開展助農(nóng)活動?粗笈锢餃N的草莓,戰(zhàn)士曾俊用手機拍了一段短視頻,放到某信息平臺上,僅兩天銷量就達102公斤。
受此啟發(fā),該班學雷鋒從此有了新載體——“助農(nóng)信息平臺”。他們時不時地幫助村民拍攝一些農(nóng)產(chǎn)品推銷短視頻。
列兵王清海入伍前是學法律的大學生。學雷鋒活動中,他發(fā)現(xiàn)很多群眾了解各類政策的愿望比較強烈。考慮到一些年齡較大的群眾不會用網(wǎng),他就將一些惠民政策及法律常識整理成冊,取名為“政策宣講一本通”。每次外出學雷鋒,他們一邊分發(fā)這個小冊子,一邊給群眾詳細解讀。
一次,在網(wǎng)上看到有資助某村組村民的活動,張振遠第一時間打電話核實情況。得知這個村留守老人兒童多、一些家庭收入少,他就與大家商量幫助的方法。
“愛心回收箱”就這樣誕生了。他們及時收集、清洗官兵捐贈的衣物,疊放整齊放進“愛心回收箱”。積累到一定程度,就打包郵寄給需要的地方。
由于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,張振遠半年后被任命為“雷鋒四班”班長。宣布班長任命那天,接過紅彤彤的任命書,張振遠說:“無論時代怎么變,服務人民的初心不變”。
忘我的精神
“擰在哪兒,就在哪兒閃閃發(fā)光”
“3次轉隸、24次搬遷,先后駐守過農(nóng)村、牧區(qū)、城鎮(zhèn)、高原、邊防……”南疆軍區(qū)某團政委樊江偉這樣介紹“雷鋒四班”:組建50年來,每一茬官兵都把個人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緊密聯(lián)系起來,就像一顆“螺絲釘”一樣,“擰在哪兒,就在哪兒閃閃發(fā)光”。
1979年,駐扎在膠東半島的“雷鋒四班”所在連,受命組建新疆軍區(qū)第一支坦克部隊,整建制開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某地。
在荒蕪的戈壁灘上,“雷鋒四班”所在連官兵睡在“地窩子”里,一干就是3年。
為節(jié)省開支,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在第3任班長孫金根帶領下,自己動手維修機械。平時一有空,該班戰(zhàn)士就在工地上撿水泥袋、鐵絲和廢舊器材。一次,制作水泥預制板的鋼筋短缺,該班戰(zhàn)士利用平時所撿的物品,硬是把近百個鋼筋架扎了起來。
與沒有條件創(chuàng)造條件相對應的,是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舍小家顧大家、不講困難講奉獻的忘我精神。
回憶起在高原上參加考核那次經(jīng)歷,“雷鋒四班”上士王孝輝印象特別深刻。
當時,“雷鋒四班”所在連參加上級連戰(zhàn)術考核,王孝輝擔任車組射手。就在“戰(zhàn)斗”即將打響之際,王孝輝突發(fā)高燒,這個突發(fā)狀況讓該班戰(zhàn)友頓時緊張起來。
高原不同于平原,高燒可能會引起腦水腫等其他反應。連隊臨時決定,要把王孝輝換下來,讓他的副手擔任主射手。王孝輝得知情況后,第一時間找到連長范武華:“戰(zhàn)斗已經(jīng)打響,我哪能因生病退縮……”看著王孝輝堅毅的表情,范武華最終同意他的請戰(zhàn),并督促他服用了退燒藥。
“戰(zhàn)斗”打響后,王孝輝所在車組率先出擊,快速占領發(fā)射陣地。一枚枚火箭彈在王孝輝手下呼嘯而出,“敵”目標瞬間被摧毀。
復盤總結會上,范武華專門提到了這件事:“王孝輝在突發(fā)高燒情況下依然堅持請戰(zhàn),這種忘我精神,也是雷鋒精神的體現(xiàn)。”
那年接到駐訓任務時,四級軍士長李馮立正準備休假,他的妻子張偉娜即將分娩。
張偉娜是一家醫(yī)院的急診科護士,因為抗疫,一直挺著大肚子堅持上班。大兒子出生時李馮立就缺席了,這次他不想讓妻子失望。但他更明白,作為“雷鋒四班”的一員,就應該哪兒需要就往哪兒沖。
最終,李馮立選擇給妻子請月嫂,自己和戰(zhàn)友一起出發(fā)……
“小兒子取名李岳琪。”李馮立說,妻子的家鄉(xiāng)有岳飛后代岳鐘琪的點將臺,他希望小兒子長大后,有岳飛、岳鐘琪身上的忠勇。
進取的銳氣
“武藝練不精,不算四班兵”
“雷鋒四班”的榮譽獎牌,按時間先后順序掛在宿舍四周的墻上。其中,2016年那塊空白特別醒目。
那一年,長期以來年年先進的“雷鋒四班”沒有獲得較高榮譽。
“關鍵是班里的軍事訓練成績下滑了。”“雷鋒四班”第16任班長呂玉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,至今感覺遺憾。
這次痛失榮譽,也讓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明白一個道理:“學雷鋒更應該愛崗敬業(yè)。武藝練不精,不算四班兵。”
從那時起,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在訓練場上苦練戰(zhàn)斗本領的身影成為一道風景。不久后,上等兵蒙吉達在團里組織的比武中奪得10公里定向越野第一名。在上級組織的“創(chuàng)破紀錄比武”中,呂玉生在步戰(zhàn)車駕駛課目比賽中奪得第一。副班長張波則在步戰(zhàn)車通信操作課目中奪得第一。
2017年,陸軍在庫爾勒承辦國際軍事比賽4項賽事。“雷鋒四班”被安排去保障國際軍事比賽,四班戰(zhàn)士全力投身到賽事保障工作中。在戈壁灘熾熱的陽光下,該班一干就是4個月。當年年底,憑著軍事訓練成績的突飛猛進和在國際賽事保障中的出色表現(xiàn),該班榮立三等功。
榮譽獎牌捧回班里,在如何掛的問題上大家有了分歧。有人認為應該挨著2015年的三等功獎牌掛,但呂玉生覺得,應該空出2016年這塊位置,讓此后的“雷鋒四班”戰(zhàn)士受到警示。
2018年,“蘇沃洛夫突擊”步戰(zhàn)車組比賽再次在庫爾勒舉行。最終,中國隊第二車組打破紀錄奪得第一,呂玉生是這一車組的駕駛員;中國隊第三車組奪得第二,張波是這一車組的車長。賽后,呂玉生榮立一等功,張波榮立三等功,“雷鋒四班”榮立集體二等功。

在“國際軍事比賽-2018”的“蘇沃洛夫突擊”步戰(zhàn)車組項目比賽中,駕駛戰(zhàn)車奪得第一的“雷鋒四班”第16任班長呂玉生登上領獎臺。
2019年,呂玉生和張波轉行干起了教練員。這一年,“雷鋒四班”步戰(zhàn)車駕駛員、下士雷偉文沖進“蘇沃洛夫突擊”步戰(zhàn)車組決賽,中國隊再次刷新由自己在去年創(chuàng)下的紀錄,包攬該項目前三。“雷鋒四班”再次榮立集體二等功。
前年5月,該團由裝甲團改為合成團,“雷鋒四班”改為合成班。面對新任務、新挑戰(zhàn),他們弘揚“干一行愛一行、專一行精一行”的雷鋒精神,開始了新的征程。
(本文圖片由高 翔、錢泓江攝)
讓雷鋒精神在強軍戰(zhàn)位閃光
■高鴻偉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主席就學習弘揚雷鋒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深入挖掘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。2013年3月6日,習主席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,雷鋒、郭明義、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、大愛的胸懷、忘我的精神、進取的銳氣,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,他們都是我們“民族的脊梁”。
新時代的部隊官兵學雷鋒,要彰顯時代精神,順應時代要求,立足本職崗位,扎實練兵備戰(zhàn),用實實在在的作為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。要像雷鋒那樣具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、一心為民的大愛情懷、積極工作的忘我態(tài)度、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進取精神,為實現(xiàn)中國夢、強軍夢不懈奮斗。
凝聚信念的能量。要像雷鋒那樣把對黨的忠誠、對祖國的熾熱情懷、對共產(chǎn)主義的真摯信仰,化作奮力前行的動力,以國為家,忠誠奉獻,以備戰(zhàn)打仗、保家衛(wèi)國的實際行動踐行肩負的神圣使命。
培塑大愛的胸懷。要像雷鋒那樣“永遠和群眾牢牢地站在一起”“把有限的生命,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”。要把自己所能與人民群眾所需緊密結合起來,把走向社會提供便民服務與苦練勝戰(zhàn)本領結合起來,在用大愛樹立人民軍隊形象的同時,練就保家衛(wèi)國的過硬本領。
弘揚忘我的精神。自覺把個人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,把個人奮斗融入國家富強、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,是雷鋒精神的重要內涵。新時代,部隊官兵要勇當“螺絲釘”,擰在哪里,就在哪里發(fā)光。如此,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(yè)績。
增強進取的銳氣。強軍興軍征程不可能一帆風順,戰(zhàn)斗力之翼在逆風中才能更好地升空。當前學習雷鋒精神,就要像雷鋒那樣,把逆境當作前進途中的磨刀石,在不斷開拓創(chuàng)新、攻堅克難、突破自我方面下功夫,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的狀態(tài),以時不我待、日夜兼程的緊迫感與使命感,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