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青少年,傳承文化基因
“仄聲貼上聯,平聲貼下聯。從家鄉(xiāng)景區(qū)中找對聯,以‘劉公島’為上聯,下聯可以對什么呢?”近日,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(yè)開發(fā)區(qū)田村小學,面對老師的提問,一年級五班學生宋佳瑩說出自己的答案:“環(huán)翠樓!”
740公里之外,金鄉(xiāng)縣實驗小學,“誠信之源數金鄉(xiāng),范式張劭美名揚……”聽著老師唱的京劇《雞黍之約》,一年級九班學生陳俊宇,感覺“十分好聽、好玩”。
同上《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》課,各有精彩。目前,山東每一所小學、初中、普通高中和大學,都開設了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,山東堅持立德樹人,找準路徑、創(chuàng)新方法,聚合學校、家庭及社會多方力量,讓全省青少年上好“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”這一課,扎實推進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讓傳統文化基因代代相傳。
精選“講什么”——
堅持立德樹人,突出主題化表達
“11月19日,在我最喜歡的思政課上,馬明沖老師講了三個關于誠信的小故事:商鞅立木為信、楊震不受‘四知金’、季布一諾。”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21級本科生孫晶涵,在朋友圈分享了她的思政課收獲:初入大學,進入人生新階段,我們要加強誠信道德建設,認認真真做事,坦坦蕩蕩為人,努力拼搏,讓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。
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“拔節(jié)孕穗期”,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。省教育廳思政處處長陳成標介紹,立足山東文化資源豐厚的優(yōu)勢,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山東省出臺《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(chuàng)新行動方案》《關于推進全省高校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見》,實施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,將優(yōu)秀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(chuàng)新“六大行動”之中。煙臺將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基礎教育綜合改革、德育課程四位一體化實施重要內容,著力推進。濟寧堅持“抓校長、校長抓”工作機制,實施“一校一導師”制度,構建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“工作鏈條”。
“小學生要記牢,文明禮儀很重要。上課聽講要專心,舉手發(fā)言要積極……”11月24日10點,濟寧市永豐街中心小學廣場,跟著音樂節(jié)拍,二年級學生們開始做文明禮儀健身操。
不學禮,無以立。“立足學校生源情況及百年校史,學校以‘文明禮儀教育’為抓手,開展傳統文化教育。”學校大隊輔導員常穎說,“校園處處藏著文明禮儀的細節(jié):推出校本課程《崇德尚禮花競開》, (下轉第二版)創(chuàng)編文明禮儀健身操,教學樓、辦公樓設計理念也以‘禮’‘德’為核心。”
如何講好、講活《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》課?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傳統文化中心主任耿成義說,山東成立了傳統文化體驗教育主題聯盟,設中華詩教、中華經教、中華樂教、書法教育、數字國學等10個主題,已有1000余所學校加入。全省各校立足本校資源和特色,提煉表現形式,形成主題化表達。
以文化人,潤物無聲。山東大力推動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融入全科教育,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汲取知識、提升素養(yǎng)。
探索“如何講”——
創(chuàng)新方式方法,倡導體驗教育
流動影視背景墻上,龍舟競渡;音箱里傳出《離騷》吟誦: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……”東營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東凱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趙彥博走進數字國學體驗館,學習端午傳統習俗。“我還在觸摸體驗機上,制作了端午香囊。”他說。
體驗參與,是感受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之美的最好方式。校長趙文剛介紹,學校借用科技力量打造數字國學體驗館,實施“線上+線下”混合式教學,深受同學們的歡迎。
近年來,山東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創(chuàng)新途徑,以實施傳統文化體驗教育,帶動并推進了全省傳統文化教育整體發(fā)展。耿成義說,推進體驗教育,要為青少年營造特定的環(huán)境和情景。
濱州市三河湖實驗中學初一年級學生胡文凱,在三河莊園第一次見到“傳說中的推車”。“爸爸和我還參加了親子農耕體驗。雖然出了很多汗,但爸爸夸我鋤地鋤得好,比他小時候還棒!”他開心地說。
“農耕文化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們要傳承應時、取宜、守則、和諧的農耕文化理念,以及農耕文化倡導的自然、和諧、包容的發(fā)展原則。”濱州市三河湖鎮(zhèn)副鎮(zhèn)長徐鳳玲說,為青少年提供親身體驗農耕文化的平臺,基地精心打造了農耕體驗園、農耕文化館、水文化館等,截至目前,接待青少年8000余人。
禮敬先師、入泮禮、手讀論語、趣味手作,是“齊魯文脈長 山水圣人鄉(xiāng)”研學線路重要內容。山東省書香研學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申介紹,為更好地引導青少年感悟傳統文化之美,公司組建“研學專家委員會”,精心設計研發(fā)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精品研學課程,盡可能增加體驗元素。
“山東人做饅頭有多出圈”“古人追星有多上頭”“吃貨的清奇腦回路”等話題頻上熱搜,它們都來自新近開播的文化綜藝節(jié)目《齊魯文化大會》。節(jié)目不僅融入時代元素、人文精神,也十分注重綜合運用AR特效、3D掃描技術等新技術、新手段。一眼看去,青少年是參賽者中的主力軍。
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,“激活”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。近年來,山東不斷創(chuàng)新活動方式,積極開展戲曲、詩詞、書畫、高雅藝術、傳統體育、中醫(yī)文化進校園等實踐活動?鬃硬┪镳^依托展覽陳列和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,創(chuàng)新推出“孔子學堂”核心社教品牌,并組織開展“孔子學堂進校園”活動。調研數據顯示,近兩年,全省高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近3000項,參與學生77.92萬人次。
發(fā)動“誰來講”——
推進家校共育,激發(fā)協同育人活力
“故今日之責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富則國富……”趁著課間休息機會,濟寧市第七中學初一一班學生陳思含到學校“尋根留聲朗讀亭”,慷慨激昂誦讀。沒多久,正在上班的陳大軍收到老師發(fā)來的女兒誦讀作品。他點開一聽,不由得笑了。“我們一家三口都很喜歡看書,家里書架就有三個。”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,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志民表示,推進“兩創(chuàng)”,家庭建設是很重要的著力點。“如果每個家庭家風優(yōu)良,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面貌和風氣也必然會提升。”
近年來,山東持續(xù)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,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充分發(fā)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培養(yǎng)時代新人和弘揚時代新風中的重要作用。截至目前,山東有省級文明家庭585戶,全國文明家庭37戶。
立足豐厚的文化資源,打造家庭教育的專業(yè)平臺。孟子研究院深入挖掘孟母教子思想資源,依托孟母教子與家長教育研究所,成立家長學校,開設以家教、家風、家訓為主要內容的孟母大講堂。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趙永和說,家長學校成立以來,組織師資力量赴多地開展公益講座100多場,直接受益群體達1萬余人。
通過“家庭家教家風”APP,學習傳統文化知識,是臨沂市蘭山區(qū)柳青街道金信社區(qū)居民劉丹今年養(yǎng)成的習慣。創(chuàng)新家庭教育方式,拓寬家庭教育路徑。臨沂市婦聯研發(fā)運營“家長掌上學校”,推出“家庭家教家風”APP,設有“家庭”“家教”“家風”3個板塊,涵蓋“家庭婚姻”“家風家訓家規(guī)”“科學教養(yǎng)”等十幾項內容,目前注冊用戶達22.3萬人,各大應用市場下載總量突破100萬人次。
■專家點評
加強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學科融合滲透
□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義
教育在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基礎性、先導性作用,學校是主陣地,青少年是主要群體。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,要全面融入國民教育,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。在這方面,山東走在前列。
山東省將《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》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,推動高校以必修、選修等方式開設優(yōu)秀傳統文化教育通識課程,編寫推廣使用《中國傳統文化讀本》(大學生版)。山東省成為全國第一個在小學、初中、普通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全面開設優(yōu)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省份。
目前,山東省普通中小學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課程,力圖以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經典特別是儒家文化經典的學習,激發(fā)并引導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精神認同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,我們應持續(xù)更新教育觀念,構建經典化、人文化、常識化、技能化相結合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。加強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學科融合滲透,逐步形成“傳統文化+學科滲透”一體化教育格局。
要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,將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實踐納入教師培養(yǎng)體系、教師繼續(xù)教育體系和全社會終身教育體系,納入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全過程。(劉一穎)